9月20日,我市“走进高校·共谋发展”系列活动——走进南京理工大学专场活动举行。恰逢南理工建校70周年,双方签约深化合作,推动长三角智能制造与装备创新港建设,共建综合性科技创新基地。
三年前的10月,市政府和南理工签约共建长三角智能制造与装备创新港,强化科技供给和产业带动能力。目前,一批高水平重大创新平台陆续进驻创新港,复杂装备系统动力学前沿科学中心、复杂多体系统动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魁元实验室被纳入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计划。
此次双方再度携手深化校地合作,旨在持续推动长三角智能制造与装备创新港等创新平台建设,打造集“重大科技创新、行业资源集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储备、聚才创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创新基地。
双方将共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促进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推动载体建设与开放共享。协议重点提出了推进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体系化布局、积极引入行业集团企业创新平台、探索制定联合引才政策和计划、推动落实创新人才配套条件保障、支持产学研融通创新、引入科技创新投资基金、推进条件保障建设、鼓励产业集聚与合作共享等。
活动中,还举行了走进南理工校地合作对接座谈会。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分别介绍了我市校地合作情况,以及最新发布的《以加快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为总牵引 全面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5年)》(“人才强市25条”)和“重点产业人才7策”两项人才新政情况。南理工相关负责人就校地合作推进和有关支持情况进行了交流。
据悉,围绕国家重点创新领域,南理工在宁布局建设了1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15家新型研发机构,机构累计申请专利738项,孵化引进企业314家。今年上半年,新研母体实现营收2798.37万元,新研关联带动企业实现营收14.67亿元。
本次活动是继我市开展“走进南大·携手奋进”“走进东大、走向未来,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活动后,又一次和南理工“牵手”。我市将进一步加强与在宁高校院所的合作,建立常态化的校(院)地合作联席会议机制,持续开展走进高校院所系列活动。
近年来,我市加快校地融合发展,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签署多份校地深化合作协议,举办多场专题活动,集聚了一批承担国家使命、体现南京担当的战略科技力量,在“悟空号”“夸父一号”“羲和号”等一批大国重器的科研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果转移转化效率持续提升,2022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56亿元,有力地支撑了南京打造具有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建设。